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从极少主义看现代室内设计
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从极少主义看现代室内设计。环氧树脂地坪漆含有MDA、TDI等致癌物质,大理石、瓷砖还有辐射性。室内设计和装修怎么办?抛光混凝土金钻磨石就能搞定一切,远离装修毒害。
新型水磨石金钻磨石集地面、墙面和造景设计于一体,拥有专业的室内设计和室内空间艺术造景,强调室内设计的自然化、艺术化、技术化和个性化,注重水泥新型材料的广泛应用,满足装配整体式建筑设计的防火、防水、节能、隔声、抗震、安全防范等国家标准,满足建筑工业化及建筑绿色化的要求,满足现代人士对生命和健康的敬畏,施工方便,易于操作,可预制也可现场浇制,整体无缝,纯水泥制造,抗压抗渗,耐腐蚀耐摩擦。
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从极少主义看现代室内设计。
一、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
1、色彩运用。色彩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主题思想,色彩带有一定地感情性,能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心理情绪,对深化主题、突出展品起着重大地催化作用。各类陈列地题材不同,对陈列形式地要求、色彩的选择也就不同,主要的目的是使观众乐于欣赏、易于接受。纪念性的博物馆辅助陈列颜色多以兴奋的色调为主。民族、民俗性的陈列应当尊重民俗习惯或遵守当地的传统色调。自然性的陈列应接近于自然色彩。科技性的陈列以沉着性的色彩为佳。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灯光照明。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灯光设计是一个非常矛盾的区域,因为他反应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理念。自然光线的运用展现出空间的宏大,人工光线则把参观者的注意力集中到单个的展品上来,借助于一系列的先进的科学技术,自然光线和人工光线能够得到很好的平衡。这些先进的技术包括把自然光线和戏剧性的灯光效果结合起来,在保护展品的同时营造出令人兴奋的氛围。利用灯光的色温可以控制以人群为基础飞展示气氛。在博物馆设计中大面积运用自然光,尽量减少直接灯光光源,突出展品的同时兼顾整个空间环境的氛围,让展品和环境容为一体。照明原则服从空间定位,来提亮博物馆空间昏暗的光线,降低展览馆空间过于直白的照明,在两者之间寻找平衡,让展品拥有文物的价值的同时让空间更得到品位,庄严。博物馆展示设计与环境。对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来说,对环境的敏感度正在逐渐变得重要起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对于设计师来说十分重要,只有在博物馆设计过程的初级阶段就考虑到使用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才能使其达到最佳的效果。设计方案把环保策略和展示融合在一起,让观众们可以看到展览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本质。这样的永续设计在民间艺术博物的运用上最为明显。
2、民间艺术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中,也要充分考虑到环境的因素,民间艺术取材于当地群众中,是当地文化的延伸,所以不管是环境气氛的营造还是在展陈方式上都要全面考虑,这样可以拉近与参观者的距离,是设计更加人性化,更具亲和力。博物馆设计的人性化。“从古至今,人始终是所有事物的尺度。建筑为人服务,为人提供空间、为人塑造环境”。尺度应与其功能使用要求相适应。恰当的尺度感是良好空间感的前提与依据。博物馆空间中过大或过小的尺度都会使空间失衡,使人产生冷漠或压抑的感受。充分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依据人的生理尺度和人的心理维度,结合形式、比例、色彩、肌理、材料等诸多元素的综合运用,创造出亲切宜人的视觉、触觉、味觉、听觉极佳的文化空间感受。同时室内设计需慎思如何满足观众对于文化空间需求的多元化,如何紧随时代进步,将人性化服务贯穿于博物馆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以上命题是博物馆室内设计值得思考与探究的问题。观众与展品互动增加。人们参观博物馆能学到知识和得到享受,然而长时间观看展览时可能会感到乏味。
3、设计的目的在于营造出能激活展品的氛围和语境,同时帮助参观者与展览产生关联,拉近展览和观众这两者之间的距离,结束观众在展览中的消极被动状态,让观众参与成为设计师关心的话题。新的展示方式不断涌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技术手段有了巨大的进步,诸如,虚拟图像、三维特技、计算机合成、数字投影技术等已经被广泛应用。将来的博物馆中,人们能更直观地了解展品,可以触摸,可以对话,可以参与,甚至展品本身已经不再重要,它可以因为参观者的设计而呈现不同的面貌等。新技术的革新带来的变化是目前无法估量的。布局更灵活,流线更自由。空间早已告别了过去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变得非规则化,传统的横平竖直被奇怪的形状打破,观众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游览方式进入场所。近20年来,我国博物馆不断地更新探索,功能从简单到复杂,造型从普通到新奇,陈设从单调到华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际间的交流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时代的发展让我们的建筑工艺更先进,博物馆越来越大众化、商业化,为今后的博物馆室内设计提供了好的条件。20年间,博物馆室内设计虽然有所发展,但还不如博物馆建筑本身的变化迅猛,在将来,博物馆室内环境设计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们去探索,还需要更多设计者为美好的展示环境的营造付出不懈的努力。
二、从极少主义看现代室内设计
1、“极少主义”又称ABC艺术或硬边艺术,是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术流派。源于抽象表现主义,一般按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以画面进行处理,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在建筑上,他们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摈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获得建筑本质元素的再生,获得简洁明快的空间,在简洁的表面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结构。追求的是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极少主义是一种具有“反装饰”精神的设计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极少主义可以视作对今日拥挤嘈杂的城市和让人无法喘息的快节奏生活的保护性反应。当今的信息时代之中,人们希望从繁杂和喧嚣中解脱出来,寻求洁净而纯粹的生活,而那些表面复杂的装饰和丰富的形式已不再容易打动人了。人们所渴望的是在这个喧嚣纷杂的世界有一个可供思考的保护性场所,这个场所中的空间是单纯的,净化的,没有多余花哨的装饰。建筑除了提供生理上的遮蔽与保护,更重要的是还给人类以平静和抚慰并提供沉思默想的空间。进入现代主义风行的21世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又重新出现。它适应了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与传统的设计偏爱丰富的装饰手法背道而驰,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最明显且贯穿于设计过程始末的是“去除一切多余要素”,将一切回归于建筑本体的思想。它以“减少”“否定”“净化”来摒弃琐碎,去繁从简,以表现建筑本质的元素,获得简洁明快的效果。然而创作者对任何元素、任何装饰的“减少”和“否定”却都不是随意的。它必然是经过仔细的推敲和深思熟虑之下才会呈现出来,极少主义设计不是以“最少”为纲领而牺牲其它,也不是一味的实用主义。它是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将物质元素简化,依然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创造出更多丰富意境。
2、如老子的《道德经》中“少则多,多则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现代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重新提倡“回归自然”,只有回归自然结合自然,才能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使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平衡。室内设计风格清新自然。实际上是东方朴素的自然观、禅宗理论同现代设计思潮的的有机而堪称完美的融合。由于其宗旨和手法的类同,也可把极少主义风格趋向于禅宗式的自然风格。另外“极少主义”同中国所崇尚的留白、简洁也有很多相似点。“留白”是指整个画中不要被景物所填满,要留有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有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意境,才算绝妙。?中国画中的“留白”现象延续于今,其思想依据,一是中国的哲学思想“气”理宇宙说;二是道家的美学思想“气”归“道”,而“道”为“虚无”,如老子的“大象无形”“知其白,守其黑”,庄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中国画中的“留白”,或说是“布白”,是要艺术性与审美性有机结合才可使画作达到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致高境界。以虚衬实是从审美的需要出发,有意识的将主体物象设置与画面中心位置,并以虚白巧设空景,使实景更加突出。中国画的这种“布白”也不是画者于画面上随意的漏笔而成就的,它是精心设计的产物。“布白”是有一定原则的。首先,“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只注重局部的虚实,必定造成画面的支离破碎,从而失去画作的整体美感。其次,“布白”要依据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来进行。在表现画作的虚实景致配置时,不可因约束无形而信马由缰。人们是可以通过联想完成作者所未表述完全的画外含义的,这也是“留白”给画者和观者赋予的公平权利。第三,“布白”要有“度”并把握笔与意之间的“关联”。“极少主义”的任何“减少”和“否定”也不是随意的,是在满足最基本的空间需要或实体功能的基础上进行的。去繁从简,追求的是空间的质量,材料的体现。
以上是博物馆室内设计的人性化,从极少主义看现代室内设计的全部内容。在我国,由于商业目标驱动、经济预算的限制和行业干预等因素的制约,造成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的联系被阻断,室内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再加上许多室内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一味地追求设计的个性化,不能有效的理解建筑设计师的意图和建筑作品的内涵,导致建筑风格和设计风格的严重脱节。